第六章 Chapter5 投资是数字游戏:1美元的面包与100万美元的斥资同样值得思考
存在即合理。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价值,不过是价值大小存在差别罢了。有人说1美元的面包价值有限,而100万美元的斥资才值得关注。在芒格看来,二者没有什么不一样,或许这1美元的面包能够拯救一个人的生命,其创造的价值是多少财富都无法衡量的。
投资是一场数字游戏,关键在于你能否在这些表面数字之下看到投资项目的真正价值。在观察一个投资项目时,投资者首先要明确的便是该项目是否存在成长性,这代表着项目今后是否存在发展潜力,而只有成长性旺盛的项目才具备足够大的价值。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投资项目的价值往往缺乏一个价值标准,于是你需要掌握把价值量化的能力。这种量化不仅仅是转换为数字而已,如果你得到的仍旧是1美元的面包,请不要为此而气馁。看问题的角度四通八达,或许换一个思路便会柳暗花明,新的价值体现便会展现出来。
很多投资者表示,那些金字塔的顶端往往是遥不可及的,但请相信,没有人是生来的成功者,只要你是玩好这场游戏,行进在攀向金字塔顶端道路上的人就都有潜力登顶。
1.芒格:你需要量化价值,但不要再做价值投资者了
2018年5月5日,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迎来巴菲特股东大会。芒格在会场就“量化评估要购买公司的价值”做出了一番讲话。
有股东提出:“查理,你做投资决策的基础大多是寻求一些小股本的公司,不妨讲述一下这些公司的亮点吧。我们清楚这些公司出现打折扣的时候,往往是你决定买入的时刻。不知你会用怎样的方式去确定它的价值?你一直在强调‘量化价值’的概念,这其中有什么公式可循吗?”
芒格:“这是一个不错的问题,但我却没有公式可以告诉你。我在评估价值的时候,也没有用过任何公式,不过是将诸多元素混合起来,然后去寻找价格以及价值当中的缺口罢了。倘若一系列分析下来,我认为这个投资项目并不合适,那么我就会转身离开了。”
股东:“怎样的情况属于不合适呢?”
芒格:“这么说吧,如果我遇到了一家企业,它声称自己的市值能够卖到十几倍,那么就可以归到不合理的阵营。你想一下,既然它能做到这么好,股价又为什么这么低呢?当然,我对于比较便宜的房地产项目还是存在很大兴趣的,即便它的卖价达到了账面的3倍,它以后也会挣钱的。”
“所以这中间是没有计算公式的,只有研究所会给你列出无数的计算公式,如果你有兴趣,就去那里上课吧。”
因为伯克希尔的投资方式看上去与价值投资非常契合,所以很多人认为巴菲特是一位价值投资者。但在芒格看来,与其说巴菲特是价值投资者,倒不如说他是质量投资者。“实际上,价值投资的做法并没有那么明智,因为这会受价格的影响。”芒格如此说到,“之所以开展投资活动,是因为这个项目值得投资,它的质量是好的。”
在最初时候,巴菲特受老师格雷厄姆的影响,奉行价值投资。但更多情况下,是倾向于选择廉价股。而遇到芒格之后,巴菲特的注意力逐渐从价值转向了质量。
“袜子与股票的单词写法很相近,不管我要买袜子还是买股票,我一般都会选择高质量的袜子和打折之后的股票。”这是巴菲特在给股东的一封信中的一句话。
芒格表示:“巴菲特更加喜欢低风险与高质量的股票,而‘价值’在他心中则开始往后排。尽管在之前的投资活动中,巴菲特很容易被归纳到价值投资的阵营,但他的投资风格无疑是属于质量投资的。”
“价值股”在英文当中只有廉价股票的含义,而与质量并无关系,这与芒格的关注点相背离。作为投资者,一定更乐意花费合理的价格购买一家很棒的公司。
由此看来,芒格所提倡的质量投资才是最合理的投资手段。但是,尽管质量投资很好理解,成功者却仍旧寥寥无几。对此,芒格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却无法确保它们都能带来投资回报。很多时候,我们面对股价很难联想到公司的管理层与净利润,但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忽视的。
能够作为参考的高质量指标有高毛利、高资金周转率、高毛利润率、低运营杠杆、低收益波动率等等。通过加权,可以根据这些会计指标得出相应的企业质量指数。
所谓质量投资,可以同比成那些成长型公司。但需要明确的是,成长型公司与价值型公司往往是对立的。在股价的长期表现方面,价值型公司的表现会更胜一筹。于是,投资者的目光更多情况下会向价值型公司倾斜,甚至不惜避开成长型公司,就此与质量投资擦肩而过。
传统风险理论仍旧存在很大的影响力,因此低质量企业仍然是广大投资者的投资对象。投资者们甚至形成了这样一种心态:高质量的企业风险小,而风险小便意味着今后的投资回报不大。
当然,高质量企业同样存在没有高回报的可能,但大多是由于投资者的错误定价或是不适宜行为所造成的。再者,在大多数投资者心中,高质量企业的高毛利优势往往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逐渐削弱。但实际上,高质量企业维持高毛利优势的时间通常要比预想中要长久。
其实,如果投资者能够认真分析一下股票数据,便可以发现高质量企业的投资回报是高于低质量公司的,并且还是一个稳定而持续的过程。每当遭遇经济衰退,高质量企业的表现也要比低质量企业要好得多。
站在利润率的层面上,当投资者面对低利润和高利润的时候,多数人更愿意选择前者,因为这意味着可以付出更少的资金。他们普遍的心理是:在这些公司还未出人头地之时买入手中,然后通过自己的管理使其登上强者的金字塔。而对一些已经成功的公司开展投资活动,就似乎太晚了。
投资是一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全面“战争”,投资者作为发号施令的“将军”,需有掌握全局的觉悟与能力。敌走一步,我必看到三步之外。唯有站在长远的高地上,才有力量赢得最后的胜利。很多人不明白“长远”应该怎样判定,投资活动虽然不容易,但也是有原则可寻的——所有的投资项目都是一个产品,只有质量过硬的产品才能斩获消费者的心,才能在物竞天择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2.成功并不只属于金字塔顶端的人,爬上金字塔的人都有潜力
世界上的成功者似乎总是少数,而普通人占据了绝大多数。应用到投资领域,没几个人能够被称之为“投资大佬”。芒格对于“投资难”曾提出这样的观点:“那些令人惊叹的投资记录确实非常少见,但‘少’并不意味着没有。这样的成就并不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的专利,它属于所有‘在路上’的投资者。在我看来,世界上30%-40%的人都有这个能力。”
成功不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位成功者都曾经是一位平凡的普通人,芒格也不例外。“我小时候家庭经济状况不算坏,但十几岁的我还是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打工赚钱,那时候我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没有一刻停下来的时候,能赚到的报酬却只有2美元。我很平凡,甚至比其他同龄孩子要普通的多。”
20世纪30年代,芒格10岁出头,他在相隔几个街区的地方找到了一家杂货店,利用周六的时间在此打工。
回忆起这段打工岁月,芒格感叹道:“那份工作很辛苦,工作时间很长,报酬却少的可怜。一天下来都要勤勤恳恳,不得出现半点差错。”
杂货店的面积很大,货架也架的很高,木楼梯踩上去总是嗞嗞作响,吊扇孤傲的挂在屋顶,衬托着几根支撑房屋骨架的木头柱子。巴菲特的爷爷一直坐在店里监督着员工们的一举一动。店里有几架可移动的楼梯,专门用来拿取置于货架顶端的罐头。一天下来,芒格需要与其他店员们理货、清理展示箱、打扫卫生,以及外出送货。走出店门的时候,月亮与星星早就挂在夜空里了。
巴菲特的爷爷非常严厉,政治观点也非常强硬,他把工作时间定为12个小时,报酬定为2美元。当时,美国刚实行社会保障条例不久,巴菲特的爷爷便要求每个员工需要拿出2便士用以支付自己的社会保障金。于是,每周六芒格都会拿着2便士来换取2美元的报酬。
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一部传奇,对于之后的人生,芒格轻描淡写地说了一番话:“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也许平静的生活会突然间泛起波澜,不管是海啸还是战争……总之,那是变化莫测的,所以你也不知道明天的你会去做什么……直到你认为自己的人生就此稳定下来……”
20世纪40年代,芒格来到密歇根大学,主修数学专业。在大学中,芒格迷上了物理学,将其奉为思考的源泉所在。他也对科学表现出了兴趣,并认为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本领域之外也非常有用。
芒格在大学中度过了一段短暂的平静时光,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越烧越旺时,美国的年轻人再也安逸不下去了。因为战争需要,大量年轻人开始退学入伍,芒格也成为了其中一员。
入伍之后,芒格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士兵,这令他不时担忧自己的未来:明天我会走上怎样的路途?还是会成为战火硝烟的牺牲品?没有人知道答案。“当时的条件非常恶劣,帐篷外面是冰天雪地,我和一些应征入伍的年轻人挤在帐篷里取暖。我们经常聊天,谈起了自己的理想,记得有人感叹道:‘希望能和一个人相伴一生,生上一堆孩子,住上一所大房子,然后拥有富足、自由的生活’。”这是大多数人的共同理想,但踏出帐篷的那一刻,未来就开始模糊了。
幸运的是,芒格所担任的工作是非战争性的,所以他逃过了化为战火牺牲品的命运,在这段时光里,芒格学会了打牌。“毫无疑问,这项娱乐活动锻炼了我的经商技巧。形势不利要懂得认输,机会出现就要紧紧抓住。”
结束了军旅生涯之后的芒格进入了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认识了三位不错的室友。在这里,芒格还认识了生命中一位重要的女人——他的第一任妻子南希·哈金斯。年轻人的恋爱总是浪漫而缥缈的,尤其量是战争之中的爱情。当时的芒格21岁,南希才19岁,两人不顾一切的结婚了。和众多美国战后夫妻一样,开始寻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且过上了正常的家庭生活。直到多年以后,两人才认识到这场婚姻实际上是一场错误。
一年之后,芒格申请了哈佛法学院的入学资格,为之后的法律工作提前打基础。后来,芒格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了,而他和妻子只能住在拥挤的学生宿舍里,婴儿床很小,与浴缸的尺寸相似,于是芒格便把婴儿床放在浴缸里以节省空间。
1948年,芒格从法学院毕业,一年之后芒格获得了加利福尼亚开业律师的资格,并且加入了加勒特和洛杉矶赖特事务所。当时,芒格的月薪是275美元,对他来说这是一个较为可观的数字,并且逐渐有了1500美元的积蓄。
逃过了经济大萧条的年代,躲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侵蚀,这样的人生可称得上是幸运。但幸运也是会被用完的,在接下来的生活中,芒格与妻子离异,9岁儿子死于白血病,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之后,芒格与前妻分别再婚,彼此过上了几年平静的生活。
1961年,芒格37岁,身为律师的他涉足了房地产投资行业,自此开始了他的投资生涯。并且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辉煌,但值得明确的是,37岁之前,他与投资界实则没有直接关系。
成功也许站的比较远,但你终归会看到的。不管你现在在做什么,只要迈出一步,登上金字塔顶端的距离就会相应少一步。芒格这样看待自己涉足投资业之前的人生:“我不认为我之前的经历与自己的投资事业毫无关系,相反,它们或许是在为我今天的事业铺路。”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认为自己还未开始逐梦,实际上,或许我们早已走在追梦的路上了。
自11岁起,芒格便攀爬在金字塔的阶梯上了。那个20世纪30年代的杂货铺成为了芒格踏入职场社会的一个“实习基地”,高强度、高时长的工作环境使得芒格形成了一个理想的从商入门标准——一定要去寻找更轻松的职业。此后,芒格每当发觉某行业的劣势便会显得异常兴奋。
大学中对于数学、物理学、科学的研究拓宽了芒格的视野,塑造了他多元化的思想,不仅培养了他对于数字的敏感程度,还赋予了他高瞻远瞩的投资思想;从军的生涯是艰苦而难忘的,但这磨练了芒格的毅力与判断力;婚姻与家庭虽然出现在芒格的青年时代,但仍教会了他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与担当。之后,芒格也把这项品质应用到了投资活动当中;律师的工作经历为今后的商业发展提供了法律力量。这些看似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的经历却在一点一点的为芒格的投资生涯铺平了道路,在涉足投资活动之前,芒格本人或许也意料不到吧。
当然,成为一名投资者之后,芒格仍旧处在金字塔的阶梯之上,距离顶端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前期的房地产投资只是“兼职试水”,当他正式走上这条路之后,也经历了诸多磨难。先是经济环境大衰退,使得芒格的事业遭到了大亏损。好不容易扛了下来,恢复元气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好在芒格坚持下来了,他把多年来学到的、正在学的东西全部集中起来,就此成就了自己的成功。
任何一位成功者都曾非常平凡,他们和万千普通人一样,都有过平淡而普通的人生,他们曾与众多追梦的人一样,攀爬在金字塔的阶梯之上。他们没什么不一样,或许只是爬的比较快,或许只是从来没有放慢脚步。每一位普通人都能书写不平凡的人生,请一定要为自己鼓足信心。就像芒格说的:“成功者或许不会多,但一定会有,每一个攀爬在金字塔阶梯上的人,都有潜力登顶。”
3.优秀的品性比聪明更重要
20世纪40年代,芒格的父亲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购买了一栋房子。小岛名为星岛,在这之前,芒格一家在这个岛上租房子住。最初,这里没有电、厕所,没有商店,也没有电话。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芒格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功成名就之后,芒格带着家人移居到了星岛上,他在自己的金融帝国中退居幕后,只要不是紧急情况,他仅靠一部电话便可以遥控整个金融帝国。晚年在星岛的生活是安逸祥和的,芒格在这里每天与自己的儿孙们钓钓鱼、晒晒太阳,一大家30多口人其乐融融的生活在一起。通常情况下,没有什么大事能够打扰到芒格在星岛的时光,但1991年的那个夏天却让人躁动不安起来。
这一天是1991年8月8日,天气炎热得很。芒格正与全家人一起吃晚饭,电话铃声却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芒格像往常一样轻松地接通电话。但他接下来的反应却说明了这通电话的分量——要出大事了,而且还是前所未有的突发事件。芒格没有在孩子们面前表现出异样的神情,但他明显一直沉浸在那通电话当中。“我们能感觉到出大事了,因为第一次看到他在星岛穿上西装。”芒格的女儿温迪说道。
几小时后,已是晚上十点半,在一家嘈杂的餐厅里,巴菲特正与所罗门的总裁施特劳斯共进晚餐。而就在这家餐厅的电话亭里,巴菲特也接到了这通电话——所罗门涉嫌违法“轧空”中期国库券,价值达到了122亿美元。而伯克希尔正是所罗门的持股企业,芒格与巴菲特也是所罗门的董事会成员。此次事件将成为伯克希尔最痛苦,且最广为人知的大麻烦。
1910年,所罗门成立,之后便以飞快的速度成长为了美国最大、盈利最高的经济行。巴菲特投资所罗门之前,后者还为伯克希尔提供过经济和投资银行的服务。1987年,露华浓主席罗纳德·佩雷尔曼意欲恶意收购所罗门。所罗门的首席执行官约翰·古特弗罗因德向巴菲特求救,希望伯克希尔能够抢在露华浓之前持股所罗门。
在芒格与巴菲特的协力下,交易很快就达成了,伯克希尔手持所罗门12%的股份,成为了后者最大的股东,二人也由此进入所罗门的董事会。
芒格与巴菲特对古特弗罗因德的评价非常高,这或许是志趣相投的原因。出事之后,芒格还感叹道:“我和沃伦在头一天晚上无论如何都没有想过约翰会垮台。”
就在伯克希尔持股所罗门的那一年,古特弗罗因德为了应对交易损失而重组公司,当时他裁员800人,芒格对此印象深刻。与此同时,古特弗罗因德还拒绝了200万美元的奖金。次年,所罗门的利润下滑,为了更好的支撑公司,古特弗罗因德身先士卒,自降50万美元薪水,此后他的薪水变成了350万美元。
由此看来,这是一位非常负责任、有担当的首席执行官。但事与愿违,古特弗罗因德也确实犯了一个大错误。所罗门身陷法律案件的罪魁祸首是一位名叫保罗·莫泽尔的员工,他在1990-1991年间曾不止一次的进行非法交易。为了保全自己,莫泽尔开始寻求庇护,于1991年4月便向副主席约翰·梅利韦瑟透露了一些内幕。梅利韦瑟为了推卸责任,便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古特弗罗因德和施特劳斯,但是二人的反应却彻底把所罗门推下了深渊。
古特弗罗因德一方面担心所罗门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这位优秀的员工而惋惜,他希望自己可以挽救他。于是,古特弗罗因德便与法律顾问进行了一番会谈。
“约翰先生,请立即向联邦政府报告吧!”
但是古特弗罗因德犹豫了,他没有立即采取行动,也没有向董事会声张,直到4个月之后暴露在联邦法院面前。于是,所罗门便又背上了高层知情不报的恶劣罪行。
“他不该犹豫的。”芒格惋惜地说,“如果法律顾问在当时可以对他说‘若是你不上报,你就会一并沦为罪人,就会被妻子、孩子所唾弃,也会丢了名声与饭碗’,或许约翰会开除保罗·莫泽尔吧。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恐怕他自己的饭碗都保不住了。”
芒格在为所罗门痛心的同时,更对古特弗罗因德的做法极为失望。在所罗门,古特弗罗因德是一位雷厉风行的管理者,正是因为他的管理,所罗门才能备受赞誉而扶摇直上。他对所有的新员工说:“每天都要做好打败一头熊的准备!”但在此次事件中,古特弗罗因德犹豫了,那些优秀的品性哪里去了?“包庇”怎么能成为明智的做法呢?“当古特弗罗因德选择隐瞒的那一刻起,便意味着他在董事会面前的信誉荡然无存了。”芒格沉沉地说。
8月17日,芒格飞到纽约与巴菲特碰面,二人当即与所罗门的高层展开了会议。会议持续到了晚上11点,终于理顺了整个事件的全部过程。
芒格:“要想得到谅解,就必须把真相展示出来,别人只有在明确真相的基础上,才能生出同情与理解。”
巴菲特:“说实话我并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芒格:“这便动身去华盛顿吧。”
于是,芒格与巴菲特在第一时间公布了真相,避开了被起诉的命运。随后,芒格马不停蹄地重塑所罗门管理层。芒格坚持所有大众对所罗门事件有着充足的知情权,对于犯错的下属高管,他也绝不会包庇。目前所有的活动仅仅只是为了还公众一个公道,与此同时,他也在不遗余力地为公司的员工打气,鼓励他们撑过这段艰难时光。他表示:“一个失信于人的人是无法再度令人相信的,一代管理层的失信也一样。我们不会再相信你们了,古特弗罗因德没有及时向董事会禀明真相,这种行为不可原谅。”
1991年8月18日,首席执行官古特弗罗因德与总裁施特劳斯双双辞职,所罗门也在政府的明令之下禁止交易活动,几近关门大吉,并被迫制订了备用破产计划。罪魁祸首保罗·莫泽尔也被停职,并判处4个月的狱中监禁。
路易斯·辛普森是所罗门的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主席,当谈到最终结果时,他表示:“结果的成效还是不错的,所有明确真相的股东都得到了满意的答复,这比预想中的要好太多了。”
能够在切身相关的利益崩坏当中坚守正义,这对于身在商界中的领导者来说并不容易。经所罗门一案,芒格与巴菲特便在商界建立起了正义的稳固形象。这也彰显出了二人的处事原则——即便你是公司的高层人物,就算地位再怎么稳固,也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失了正义。
回过头来看所罗门事件,芒格感慨良多:“错误永远是藏不住的,作为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一旦面对严峻问题,一定要迅速而准确地做出反应。所罗门是一个警钟,任何领域都存在固有的文化,投资银行领域也是一样。在今后的商业活动中,我和沃伦也不会停止对该行业文化的批评与引导。那真是一段少有的忙碌的日子,并且忙的也不是投资活动……有些人的确很优秀,我承认他们拥有可以飞速运转的大脑,但仅仅是聪明往往不会赢得世人的认可,使人信服的力量从来都不是聪明……总有一些事情非做不可,即便要开除一些罪不至此的人。”
虽然商界讲究的是利益至上,但诚信与正义是任何领域都不可或缺的因素,它甚至决定着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寿命与未来。如果你拥有一个聪明的头脑,那确实值得高兴,但无论如何,都请秉承优秀的品性。
4.芒格投资心态:不为采取行动而行动
自从伯克希尔把投资对象的标准定为优质企业之后,买入之后的运营管理便大有“一劳永逸”之势。因为企业本身存在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在后期的发展中也无需介入过多的管理,因此,期间的商业决策也会少之又少。同时也展现出了投资者独特的投资心态——在投资活动中,不为采取行动而行动的投资方式才是成功投资的最高境界。
伯克希尔在芒格的授意之下收购了蓝筹印花,芒格看的有些远,以至于忽略了它短期内的发展状态,这或许是芒格有意为之。可以明确的是,蓝筹印花在被收购的最初阶段并没有给伯克希尔带来投资回报的惊喜。
芒格在给股东的信中说到:“在我们收购蓝筹印花之前,印花业务已经在走下坡路了。20世纪70年代,蓝筹印花的主营业务只有买卖印花,营业利润早已大不如前。”
自从我管理蓝筹印花之后,印花业务的销售额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从极盛时期的1.2亿美元一落千丈为10万美元,可见我的管理是极其失败的。不过,好在蓝筹印花也在经营其他业务,伯克希尔对外的投资活动,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蓝筹印花的名义开展的。在这方面,蓝筹印花的表现还是比较优秀的。但仅对于印花业务来说,整个美国市场都已进入衰退期,大型印花公司于国内已经不复存在了。
“但我们都没有想到,这个濒临‘倒闭’的印花企业竟能掀起如此高的浪潮——继收购喜诗糖果、布法罗新闻、威克斯金融之后,蓝筹印花又开战了诸多收购业务活动,且都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于是,伯克希尔顿时财源滚滚,财富如同发疯一般涌了过来。”
1972年,蓝筹印花负债资产表上的净值约为4600万美元,10年之后,则增长到了16900万美元,期间的增长率高达267%,股东的投资回报也达到了15%。蓝筹印花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被收购之初的水平。
印花是一项踏着历史的脚步而来的业务,在一些泛黄的书页夹缝里、一些陈旧的封尘的箱子里都还遗留着印花的身影。如今,蓝筹印花依然存在,20世纪60年代之初的印花仍旧可以拿来兑换,其所提供的价值仍旧与几十年前一样。
因为相信还有一些未被兑换的印花存在,芒格与巴菲特打算一直把蓝筹印花开下去。这曾经是一项日落西山的产业,但芒格与巴菲特的参与却让它再度风生水起,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再度回想起这次收购活动时,芒格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当时花费了3000多万美元,却换来了如今几十亿的财富。“从20世纪70年代收购蓝筹印花开始,针对其所开展的投资活动数不胜数,但是相关的重大商业决定却鲜有存在,很多时候,3年都有不了一次。这说明我们根本不用去劳心费神为其谋划,这也是聪明的投资者的独特优势。我们从不会为了采取行动而行动,因此就不会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这时候,果断与耐心便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在投资领域很难做到不为采取行动而行动,因为所有的投资活动都存在一定的目的。但是,如果投资者和企业登上了一定的高度,很多投资活动便会显得理所当然起来,对于投资活动的发展趋势也会如同探囊取物一般随心掌控。若是达到这个境界,即便投资者不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投资决策,企业本身也能做出迅速而准确的选择。而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相应的主角配合——聪明的投资者和优质的企业。
5.比起被动,机会更喜欢主动:投资也是一样
芒格将投资者划出了不同的类型,其中包括主动投资者和被动投资者。前者多采取集中投资法,后者多开展分散投资。
芒格虽然不会把所有的鸡蛋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但他并不提倡过于分散的投资。他更喜欢找三家不错的优质企业,投入资金之后坐等投资回报。
当然,被动投资者并不绝对逊色于主动投资者。如果被动投资者能够充分发挥出分散投资的价值,那么其成功路上的绊脚石便只有一个,即一旦股价出现下跌情况,被动投资者极易在情绪的影响下将手中的股票抛售出去,就此与投资收益无缘。
而作为一位主动投资者,其脚下的绊脚石却有两个。其一是做出与被动投资者相同的情绪化反应;其二是当持有资产出现劣势时,很多投资者等不了多长时间,便会做出抛售的行为。
即便是主动投资者得到了相应的投资收益,他们也仍旧会掉到第二条的陷阱当中。第一条或许是所有投资者的通病,但第二条错误只有主动投资者才会犯。
这样看来,似乎被动投资更加容易成功,但这样的想法实际上是大错特错的。被动投资者之所以只会出现一个绊脚石是存在前提条件的——投资者在分散投资领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但鲜有人能够做到,这才是被动投资的难点所在。但芒格表示,主动投资者是可以根据提升某些能力和特质来达到“升级”目的的,这也是主动投资者能够长期取胜的关键。
成功的主动投资人抱的都是长期持有的观念
长期持有不仅代表着企业的发展潜力,还体现着投资者的远见能力。当然,这个长期持有的观点必须保证正确。
世界上有一个非常无奈却又普遍的真理——所有的道理懂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所有投资者都明确长期投资的价值,却鲜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人类进化史的发展使得我们的祖先更加关注当下的事情,对于将来我们无法预测,也无法插手。这种思想流传下来,也作用在了我们的身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够及时发现危险的信号并迅速作出反应的人才能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那些危险信号可能只是风吹树叶的声音,也可能并不致命,但也极有可能是天敌发出来的,只有提前防范,才能有所规避。
人类的大脑仍旧习惯思考当下的事情,于是在投资方面的长期观念便会被“雪藏”起来。一切基于短期信息所做出的判断不是所谓的“预测模式”,而是一种危机反应模式。
短期预测是顺应人性的思考方式,与之对应的,成功的主动投资者会站在长期观念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由此便会展现出“逆人性”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当别人兴奋、恐慌、沉浸在繁荣当中时,主动投资者却能“偏安一隅”不作为;当股票市场被短期信息所影响而陷入混乱时,主动投资者没有半点情绪波动;不管市场如何运作,都只坚持自身一贯的行为方式。
比起结果,成功的主动投资者更加注重过程
所有的过往业绩,不论多么优秀,都不能代表未来收益。但是,即便这句话被白纸黑字地标注在合同当中,投资者与他的客户们也还是视若无睹。“他的投资业绩如何。”成为投资者们最关心的问题,虽然这是一个毫无用处的问题。
而主动投资者普遍会问的一个问题是“他在做投资决策时,整个过程是怎样的”。结果固然重要,但处理事情的过程才是了解一个人的关键所在,根据一个人的处事方式,你可以对这个人的能力和品性形成一个直观的了解。而那些基于结果之上的信息皆属于短期表现,且存在一定的误导性。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小编为你持续推荐!
股票配资公司排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