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来本燃爆的男频巨著,保证你一看就停不下来!这故事,节奏快如闪电,剧情跌宕起伏,让人肾上腺素飙升。主角从默默无闻到一飞冲天,每一步都踏着热血与智慧,简直是逆袭的教科书!我熬夜追更,根本停不下来,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简直了!错过它,你绝对会拍大腿后悔!赶紧的,加入你的阅读清单,一起感受那份震撼吧!
《回到明朝当暴君》 作者:天煌贵胄
第一章风水轮流转,到朕就跑偏
朱晓松觉得自己挺倒霉的,真的。在自己掐了大腿不清楚多少次,并且对周边环境确认了无数回之后,他终于可以确认,现在躺在床上的自己,已经莫名其妙的一觉醒来就成了皇帝,还带着这个皇帝所有的记忆。
唯一的问题是,这皇帝刚刚登基,只是太过于思念大行皇帝,也就是他皇兄,所以昏过去了,这会儿正躺在龙床上休养。
顺便说一下,这皇帝也姓朱,不过,他叫朱由检。这就让人很尴尬了,哪怕你叫朱厚照也行啊,劳资明君估计是做不好的,让朕当个朱厚照那种只顾着吃喝享乐玩女人的昏君就没问题了。
中国的历史太长了,若是说得国之正,恐怕无出大明其右者。
汉朝是什么情况呢?相当于刘邦和项羽趁着胡亥败家,合伙盘下了秦始皇的二手房,可是刘邦这家伙当流氓当习惯了,把自己的合作人弄死后自己住了。
唐朝呢?因为老杨家对待手下的马仔不太到位,干脆掀了老杨家的场子自己干。不过毕竟陇西李家有胡人血统,过于信任外族,蕃镇势大之下,唐明皇也不得不在马嵬坡命人送美人归西了事。
宋朝就更不用说了,前边还柴世宗托孤,后脚就在陈桥驿来了个皇袍加身,欺了人家孤儿与寡母,连最后一块儿的遮羞布----给人家老柴家的丹书铁券在柴荣那一辈也给弄没了!结果就是转身就被大金蒙古挨个给轮流着把他老赵家给欺了,也难怪,毕竟赵匡胤可是信誓旦旦的说过:“若是我夺了这江山,叫我后辈代代出奸臣!”所以你看有宋一朝,这大奸小奸的是层出不穷,果然是风水轮流转。
至于受儒家大肆吹捧的三代之治,那也是属于轩辕氏的后人在轮流坐庄。
唯独大明,真正可以说是挽大厦于将倾,北逐蒙元才得了天下,延续了汉家衣冠。大明国祚三百年中,各种奇葩的皇帝都有,忙着修仙的,忙着玩女人的,忙着当木匠的,唯独没有对外软弱的皇帝,三百年的国祚,历代皇帝皆是不称臣、不纳贡、不赔款、不和亲,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骨头堪称是历朝历代中最硬的那个。
可是遍翻中国的史书,像崇祯皇帝朱由检这么倒霉的,还真没几个。
明史记载,崇祯皇帝堪称是能文能武,不好女色,勤政爱民,按理说除了多疑和刚愎自用,崇祯皇帝具体一切明君的潜质,可是他偏偏就亡国了!
首先是小冰河时期,粮食欠收是妥妥的,为了省钱或者说方便自己捞钱,东林党的大儒们出于对百姓的爱护,要求裁撤驿站,也就是现在的邮政。于是某个姓李的快递兼连锁酒店服务生小哥失业后发现活不下去了,干脆,反他娘的--既然你皇帝老儿让劳资活不下去,那劳资干脆先把你干了!
至于当时众正盈朝的东林党们呢?——皇帝不能收商税,否则就是与民争利!至于没钱?那是你皇帝的事情,俺们读书人是不管这些滴,俺们只管治理天下!
皇帝不能开海,否则还是与民争利,而且你丫违反祖制,信不信俺们死谏?有本事你打俺们吖,越打越出名,打死了最好,子孙后代都受益!
皇帝要把锦衣卫和东厂西厂都裁撤!要不然你是信不过俺们这些正人君子还是怎么滴?万一俺们跟刚花了几万两银子纳回来的第十八房小妾行房的时候有锦衣卫偷听怎么办?还让不让人愉快的捞钱了?还让不让人背地里搞小动作了?不裁撤锦衣卫和东西厂,你丫就是昏君!
至于这些正人君子们后来是什么德行,看看那个姓李的快递小哥进京后的表现吧:崇祯借几万两银子是没有的,李小哥把刀子架起来,轻轻松松的搞到了几千万两----由此可见,造反抢钱是最快的发家致富的路子,也从侧面证明了能快速赚钱,发家致富的方法都在xing法里写着呢……
至于后来建夷进关……当初吵吵要共赴国难的大儒们大都嫌水凉,干脆把膝盖一跪,头发一剃,欢天喜地迎圣君,敲锣打鼓换新朝,全然忘记了大清搞出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顺手还玩过圈地运动和文字浴。哦对了,尤其是流毒百年的剃发令,也不知道那些正人君子们在剃头的时候怎么不想想祖制了:毕竟祖制还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也!----就这样的大清,硬是让这些文人给吹捧出了康乾盛世!其实想想也难怪,毕竟大明朝除了开国时杀人较狠,后期的文官们简直是放飞了自我一般的浪,大清圣主们杀人的力度可比明朝那些皇帝们狠多了,所以当然要跪舔才能活命啊。
至于大明的崇祯皇帝,自幼就没接受过正统的帝王教育,爹死的早,皇兄天启帝又忙着当木匠,朝臣说什么也只能信什么,被东林党的正人君子们一忽悠,自废武功般的搞掉了锦衣卫和东西厂,失去了最后的耳目和监察震慑手段,彻底的成了聋子瞎子,被放飞自我的文臣武将组团坑死在煤山上。最后陪着这位悲剧皇帝的,居然只剩下一个太监,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不过还好,历史终于又给在大明一次机会,朕,朱晓松,不对,是朱由检,来啦!劳资可不是历史上的那个蠢货:东林党?你他娘的还敢叫党?想结党营私还是想造反?
让朕裁撤驿站?那特么是皇家产业,裁撤了邮政系统,你给劳资传递军情?朕的大顺丰还怎么发展?
啥玩意?你还让朕裁撤锦衣卫和东厂?是不是把朕变成聋子瞎子,你们就可以放心的浪了?
开海违反祖制?来来来,众位爱卿,在朕开海前,咱们先谈谈贪了六十两银子就剥皮实草的祖制,朕最近打算添加一条牵连三族的律法,朕想想都有点儿小激动哦。
不能免除士人免税的规定?没问题,商人不是士人,收他们的商税就好了。
不能收商税?这是与民争利?没问题,相信朕,只要朕发布一道永不加赋的诏书,百姓会站在朕这边儿的,至于你们这些正人君子?莫非欺朕手中刀不利耶?
哦,这位爱卿,你要死谏?来呀,把这位大人给朕撞死在大殿中的蟠龙柱上,让朕的EMS系统把邸报明发天下,务必要使所有人都知道这位大人为了让朕收回永不加赋的圣命,以死相逼,自己撞死了。殿前武士何在,快帮这位大人撞,朕可是明君,当然要按君子的意思办?
啥玩意?你说朕是昏君?很好,诽谤君王,按律诛九族,田尔耕,你还在等什么?拿下,抄家,诛九族。
东林书院?太祖祖制不允许生员议政不知道吗?再敢有妄议国事者,全家流放三千里。
越想越美的朱皇帝乐了,以后劳资得被称为一代圣君啊,多牛逼啊,以后什么唐太宗床太祖的,全给朕往边上靠靠,朕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啊!
朕肯定是要成为千古一帝的圣君的,现在面对的问题是,怎么面对空荡荡能跑老鼠的国库内帑和那些比老鼠还坑的专门挖国家墙角的“正人君子”们!
拉回了开始跑偏的思绪之后,崇祯皇帝便对王承恩吩咐道:“拟诏,命英国公张惟贤暗中整顿京营,着秦良玉带白杆兵入京。”
第二章这天下究竟是朕的还是东林党的?
对于怎么避免自己挂在煤山的那棵老歪肚子树上,崇祯是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的。
不过从后世看的那些小说上来看,朝堂上面的这些正人君子是靠不住的,哪怕是山河倒悬加上母猪上树,这些“正人君子”大概也是靠不住的。
不过,对于刚登基的崇祯皇帝来说,天启七年到崇祯元年这段时间的环境,不管从政治角度还是从军事角度上来看,都要比崇祯三年以后的环境要好上几十几百倍不止了。
在这个自己刚刚登上帝位的时候,魏忠贤还没有被自己给干掉。
魏忠贤没死,厂卫还有着应有的震慑力与侦缉能力——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从某方面来说,魏忠贤做为皇帝的家奴,比起那些“正人君子”更可靠一些。
当崇祯十七年闯军进北京城时,战死的也大多是太监——至于满朝文武大臣和勋贵们,除了英国公一系战死疆场外,剩下的早就“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当然,这些人最后都被送由快递小哥转职的闯王拿刀逼着交出了所有银子,有的连命也交了出去,好歹算是给崇祯皇帝出了口恶气!
除去厂卫,戚家军这支让倭奴和建奴闻风丧胆的军队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同样让建奴胆寒的白杆兵还没有完全覆灭,好歹还有一些种子在手。
而白杆兵的当家人秦良玉,对于大明的忠心和英国公一系其实没什么差别,甚至于后来自散家财以进京勤王,比其他的军队靠谱的多。
同样还有一支基本上由“蒙奸”组成的军队,当家双花红棍是满桂,也是一个后来保卫京师之时战死的军队,可以靠的住。
光这些加在一起,就足以称得上是一手好牌了,只是不知道原本的崇祯皇帝是怎么想的,竟然自废了厂卫这种大杀器。
唯一的问题是,现在的魏忠贤和田心耕心里肯定不会向着自己,甚至于很有可能在怀疑自己——天启皇帝的死,得到好处最大的就是自己。
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两个家伙就肯定会跟自己离心离德,甚至于会不断的想办法解决掉自己。
而最后的结果,无非就是自己被他们解决,或者自己解决掉他们。
而不管哪一个,都是属于自伤元气的玩法,等于把本就已经飘摇不定的大明国运再插上一刀子慢慢放血。
打定主意之后,新鲜出炉的崇祯皇帝干脆吩咐道:“王承恩,诏锦衣卫田尔耕,还有魏忠贤过来见朕。”
王承恩,在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的时候,唯一陪着的一个太监,其他诸如号称东方不败的方正化等,已经力战而死。
当魏忠贤和田尔耕来见崇祯的时候,崇祯正手拿一本三国在看,不时翻动一页。
“老奴魏忠贤,臣田尔耕,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御案后面的崇祯面无表情,也不叫二人平身,就那么一直在看着三国,不时翻动一页,却一直不曾开口说话。
跪在下面的魏忠贤与田乐耕二人心里揣测崇祯皇帝深夜召见二人到底是何用意,却根本不敢肯定是哪一种,既担心帐后埋伏了五百刀斧手,心底却又在隐隐觉得应该是有其他的问题。
随着时间一点点儿推移,两人心里想的也越来越多,心里也越发的摸不清楚崇祯皇帝到底在想些什么。
就在二人额头已经冒出了牛毛细汗的时候,御案后面的崇祯皇帝自言自语道:“朕记得当初皇兄答应过朕,这龙椅可以让朕来坐,只是不想一语成谶。
皇兄早薨,朕心甚痛,只是依朕看来,皇兄早薨之事绝非寻常。”
此话一出,魏忠贤和田尔耕的额头上开始冒出了牛毛细汗。
这些话,明显就不是这个亲近东林邪党几近于被洗脑成正人君子的崇祯皇帝能说出来的。
而自己两个人现在明显被崇祯皇帝给识破了心思,今儿个是生是死,当真不好说。
魏忠贤正打算开口辩解,却突然听崇祯皇帝又开口道:“忠贤哪,皇兄去的时候你也在旁,皇兄称你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如今看来,倒是真当得上忠贞二字。”
魏忠贤心中惧意更甚。
崇祯皇帝这些话哪一句都是在夸奖自己,但是听起来却是怎么听怎么别扭。
伴着一阵微风掠过大殿,影影绰绰的帘布后面仿佛让魏忠贤看到了无数刀斧手在埋伏。
娘的,大意了,高估了这小皇帝的耐心,现在屁都没查出来呢,自己的脑袋就要先搬家了。
但是魏忠贤死活也没想出来该怎么回答崇祯皇帝的话,毕竟每一句都是好话,没有一句是给自己泼脏水的,想要辩解都无从辩起。
正担惊受怕间,却听崇祯皇帝又开口道:“只是我大明开国至今,除去太祖高皇帝与成祖皇帝外,剩下的历代先皇之死,处处都透着蹊跷,忠贤又怎么看?”
没错,大明朝的皇帝除了朱元璋和朱老四的死算是很正常之外,剩下的皇帝之死基本上就没有一个正常的,处处透着诡异。
向着崇祯皇帝拜了一拜,魏忠贤道:“回皇爷的话,奴婢愚钝,不能明知圣意,望皇爷恕罪。”
崇祯皇帝却嘿了一声后笑道:“朕看你不是不知,而是不敢知。朕再问你,当今天下,究竟是朕之天下,还是你九千岁之天下?抑或是东林之天下?”
魏忠贤心思电转,却也猜不透崇祯说这翻话的意思,看样子自己不用死了?皇爷这是对东林党不满了?
至于什么九千岁这句话,崇祯皇帝也就是这么一说,魏忠贤自己也不会当回事儿,因为这不是重点。
还未等魏忠贤开口说话,崇祯接着又道:“你且起来吧。田尔耕,你也起来。”
二人谢恩起来后,崇祯的一番话把魏忠贤和田尔耕又给吓跪下了:“朕读三国,发现一件事儿很有意思。明明只需要几个小吏就能拿下十常侍,为什么大将军还要招各地方兵马进京?”一边说着,崇祯又一脸玩味的看着田尔耕道:“这锦衣卫,到底是朕的天子亲军,还是他魏忠贤的九千岁亲军?”
田尔耕也是摸不透皇帝想要干什么,难道要自己拿下九千岁?死道友不死贫道,死你一个魏忠贤,劳资能活下来就好,只要皇帝不杀自己,哪怕让自己立即拿下魏忠贤,那也只好先让魏忠贤去死了!
抱着这种想法,田尔耕也慌忙跪下请罪:“皇上,这锦衣卫自然是皇上的天子亲军!臣对皇上,锦衣卫上下对皇上,自然也是忠心耿耿。”
崇祯依然是面无表情的“唔”了一声,对二人道:“起来吧。”
对于魏忠贤和田尔耕来说,揣摩上意几乎已经成为了本能,但是崇祯的脸色却是一直没有表情,让人猜不透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如今崇祯皇帝所说的这些话,处处透着诡异,让人摸不到头脑,到底是对东林党不满?还是对厂卫不满?
崇祯却是把二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心下也是暗乐:演戏谁不会啊,陈道明老师演的康麻子可是真心有股子气势,让朕学习陈道明老师的那股子气势,朕学不来,说不得只好学习下后世的那些小鲜肉们了——演技不够,面瘫来凑!
崇祯见敲打的差不多了,于是再次开口,却是对着魏忠贤道:“忠贤,忠贤,这名字不错。不过,希望你是真的忠才好。”不待魏忠贤开口说话,崇祯接下来的话又让魏忠贤心里一紧:“忠贤哪,你说说看,这大明的卫所不少,为何起来越糜烂?以至于让那老野猪皮欺大明至此?大明富有四海,为何这国库却是越来越穷?不时还要内帑补贴?”
魏忠贤心里跟明镜一样:皇帝还好意思问?要不是自己舍出了脸皮去敛收矿税商税,光指望从那些个泥腿子身上收赋税,这大明早特么垮了,还用等到今天?
转念间却又想到:这小皇帝到底在想些什么?这么问绝不可能是无的放矢,难道皇上也对东林党不满?
再一想,反正劳资在崇祯这儿没什么好印象,估计以后也是难逃一死,倒不如干脆把桌子掀他个底儿掉,拉东林党的孙子们下水陪葬:“回皇爷的话,大明虽富有四海,可是这赋税却是只向农户收取,泥腿子们又能有几个大子儿?
真正有钱的是那些豪商,可是他们却又和东林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商税却是收不上来的,一收,东林党就又要叫着不可与民争利了。
至于辽东那些蛮子,辽东清苦,却是有不少豪商置国家于不顾,为了利益,向那边私下贩卖兵器粮草甚至边军的情报他们也敢卖,长此以往……”
魏忠贤剩下的话没说,全说透了未必有什么用,说一半留一半,让皇帝慢慢想去吧,不怕他想,就怕他不想。只要能想,就算我魏忠贤难逃一死,你们这些东林党也早晚得下去陪咱家!
且不管魏忠贤心里怎么想,崇祯却是把刚才的话又提起来了:“那你说说,这天下究竟是谁的?”
魏忠贤见避不过去,无奈的对崇祯说道:“回皇爷的话,这天下,自己是皇爷的,皇爷英明神武,烛照万里,承天受命,自然是这天下之主。”
崇祯听完,皮笑肉不笑的挤出了两个字:“呵呵”。若是有后世人在场,一定会从这两个字里面听出无数的意思——像是放你娘的那个空气啦,像是艾思B啦,像是我去年买了个表啦,反正就没什么好意思。
可是在魏忠贤听来,这恶意满满的两个字,却是如聆天籁——看这意思,皇爷这是对东林党不满了!而且不是在试探咱家!劳资这回是真不用死了!这回轮到东林党的那些混账东西去死了!
看着老脸笑的如同盛开的菊花一样的魏忠贤,崇祯又把话头转向了田尔耕:“田尔耕,朕对锦衣卫很失望!”
田尔耕直接趴在了地上请罪——魏忠贤怕死,田尔耕一样怕,今儿个这事儿怎么看怎么都透着一股子邪门的味道,这皇帝的表现跟之前还是信王之时完全是两个人!
最关键的是,白天上午登基的时候还不是这番模样,到了晚上就完全换了另一个人?
如果不是知道这皇宫大内不存在什么调包的可能性,田尔耕估计都要开始怀疑这皇帝是不是换成另外一个人了。
无视了田尔耕请罪的举动,崇祯皇帝反而接着道:“朕要的是纪纲那般的锦衣卫指挥使,不是马顺那样儿的。你要是做不到,朕可以找个人来替你做。如何?”
田尔耕闻言既惊且喜,惊的是怕皇帝真找人来替自己做,因为那意味着自己离死不远,喜的是不光能活下去,而且在人前,他可就是真真正正威风八面的锦衣卫都指挥使。念及于此,田尔耕慌不迭地跪下表态:“臣必为万岁效死力,万死不辞!”
呵呵轻笑一声后,崇祯皇帝才对田尔耕道:“朕今日就交待你去办一件差事。若是办得好了,你还是锦衣卫指挥使,若是办砸了,朕便换人来做,国朝不养废物。你可懂了?”
田尔耕心下叫苦,知道崇祯这下子不知道会扔个多大的锅让他背着,只是也不敢说些什么,只是低头道:“请皇上示下。臣必定竭尽所能,万死不辞!”
田尔耕跑在地上等着崇祯的吩咐,只听崇祯“唔”了一声后,说道:“三十天,朕只给你一个月的时间,朕要知道内阁诸公,以及六部尚书们各自的身家。朕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什么手段,把这事儿给朕办明白。
另外,朕不想听那些书呆子们聒噪!”
转过头来,崇祯却又对着魏忠贤说道:“还有你,阉党里面给朕好好清理清理,别什么乱七八糟的货色都往里面塞,若是真有一天犯到了朕的手里,勿怪朕言之不预!”
第三章朕没有金手指?导演,换剧本!拿错了!
说起穿越或者重生这种小事儿吧,估计全中国的爷们儿就没有谁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马爸爸、王校长这样的不算,还有那些娘炮也不算。前者是什么都不缺,后者你不能指望他们有那份血性。
当然,不管穿越还是重生,这都是件好事儿,是喜大普奔的大好事儿!如果要是带上金手指穿越或者重生,那就是广东名烟:红双囍。
这可是有着历史教训的,你看看回到明朝当王爷的那个姓杨的,这家伙魂穿,传说中的开局一条狗说的也就是他这种,当然,主角光环不能算在内,所以这家伙开局还有了韩幼娘——估计无数男人都想弄死他丫的,然后把幼娘抢回家。
还有那个回到天启年间当才子连升三级的张好古,人家重生前是什么人?那是个公务猿!酒精战场的考验,撒谎溜须拍马,人家是科班出身的,魂穿过去后,又是拍魏公公的马屁,又是练新军,顺便还给天启皇帝戴了一顶大大的绿帽子,最后虽然这家伙没当成皇帝,但是那小皇帝是他儿子!
还有,那个回明朝的方醒,那简直就是个BUG一般的存在,人家是带着两个码头回去的!据说里边什么玩意都有,连哒哒哒哒冒蓝火的加特林都有……
还有,还有那个回唐朝的,姓云的那家伙,人家可也是带了不少好东西回去,还万能的什么都懂一些,还跟当时的太子搞基,关系铁的很,还弄了个书院,最后看人家,传国侯啊,与国同休啊。
……
综上所述,要想穿越或者重生,起码得带好装备,弄个金手指什么,再次你也得掌握足够的诗词歌赋,要不然怎么装逼?不装逼怎么泡妞?不泡妞怎么娶媳妇?不娶媳妇你穿越回去干什么?或者,你有足够的理工科知识也行,这样可以造枪造炮,最后争霸天下,皇宫佳丽一样三千,也不算白穿越一回。
可是问题来了,我们的主角,伟大的、仁慈的、博爱的、五千年唯一的圣君:崇祯皇帝陛下,他没有金手指!他也不是公务猿出身,也不会各种物理化学技能——那玩意儿他早还给老师了,每次和老师聊天都是商量能不能退学费!
所以等着魏忠贤和田尔耕滚蛋了之后,英明神武的崇祯皇帝陛下就开始叨叨咕咕的,让跟在身后的王承恩以为皇爷今天是不是招惹上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了:“系统?系统?靠,没有。助手?助手?妈的智障,也没有。”接着又换了个极其肉麻的语气:“老爷爷?老爷爷?你在吗?他娘的,看样子也不在。”
这下子头疼了,崇祯皇帝穿越前是干什么的?往好听了说,那叫软件开发工程师,往直接了说,丫就是一苦逼的程序猿,写代码的码农!有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程序猿,美工狗,不见月亮不能走。这本专业的技术是没指望了,除非我们的皇帝陛下先弄出电子管啊,晶体管啊,各种集成电路,还得弄出来光刻机等等装备,他所会的神技——写代码,才有可能会有用武之地。现在,明显是光棍一般的魂穿!没有金手指,没有老爷爷,于是,这可把崇祯皇帝给愁坏了,于是经常一个人对着天空唠叨:“朕的金手指,朕的异能啊,要不给朕来像方醒那样的仓库也行啊,实在不行给朕一堆哒哒哒冒蓝火的加特林也行啊……”
王承恩都以为他家皇爷犯了癔病,对于堂堂一国之君居然在登基后发了癔症,这简直就是国朝三百年之大笑话。
可是对于崇祯皇帝来说,他是真的不想十七年后挂在煤山的那棵歪脖子树上。
既然金手指没有,异能也没有,最后连个随身老爷爷也不给,也没有仓库,更没有哒哒哒哒冒蓝火的加特林——但是没关系,好歹还记着一些后世的东西不是,起码看了那么多小说,对于历史大事儿小事儿就算没记住,可是起码也有个印象不是?
首先魏忠贤就不能干掉。魏忠贤是干什么的?那就是大行的天启皇帝留给崇祯搂钱的。没有了魏忠贤,谁去给崇祯弄钱?没有钱的下场是什么?
当时崇祯问山海关总兵吴襄若是调关宁铁骑进京护驾要多少军饷,答案是一百万两。
从后世穿越过来的崇祯十分明白一句话:“能拿钱摆平的事儿就不算事儿!”
问题是没钱。
不要提崇祯的内帑,当时崇祯的内帑已经都贴进了国库,而国库呢?空的可以跑老鼠!
自己刚刚登基,谁是真正的忠?谁是真正的奸?除了陪着自己吊死在煤山的老太监王承恩,他又能相信谁?
英国公张惟贤可以相信,毕竟从初代英国公开始到末代英国公,都是为了老朱家战死沙场了。
成国公朱纯臣呢?这老东西可是降了贼的!好像还有相什么污点来着?好像也挺恶心人的?
还有当时的锦衣卫都指挥使骆养性,这个狗东西世受国恩却跟东林党的一群人混在一起,后来同样投降了建奴,能信吗?
所以这么一对比,还是魏忠贤、王承恩这些太监和一部分的勋戚更值得信任一些。
至于后世的论坛上面包括现在的大明有人谣传魏忠贤想杀掉崇祯,魏忠贤联手客氏害的天启帝的皇后张皇后多次小产,以至于没有太子,最后只能传位给崇祯等等小道消息?
其实用脑子想想就不太可能。
毕竟魏忠贤和客氏再傻,也会清楚控制个乳臭未干的儿皇帝,要比控制一向对他们没好感的信王——也就是后来弄死他们的崇祯皇帝更简单一些吧?
对于太监来说,他们的权势是怎么来的?还不是靠着皇帝的宠信?
刘瑾,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为“八虎”之首,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然而抄家后金银数百万两——简直就是太监们的耻辱。
堂堂的立皇帝刘谨是怎么死的?一张纸条下去,剐了三千多刀——打算谋反的太监没准备好兵马反而束手就擒?
魏忠贤,大明堂堂的九千岁,在被发配往凤阳的时候上吊自尽。
所以大明朝的太监们牛逼是真牛逼,可是这份牛逼来源于皇帝的信任而不是他们自己。
也就是说,当崇祯登基成了定局后,魏忠贤肯定会第一时间想办法讨好崇祯而不是想办法谋害——那样才是作了大死!
至于后来的明史中的记载,那是螨清主持编修的,修订的又是后来东林党的徒子徒孙们,其可信度估计也就是那么回事儿,充其量聊胜于无。
如果不多往大明的身上泼点儿脏水,还怎么紫气东来?还怎么大清进关?还怎么糠钱盛世?还怎么不断的割地赔款?
关键是,不证明大明的灭亡是天数,又怎么把东林文人们的卖国投降之举洗白为良臣择主而伺?
至于眼下,英明神武的崇祯皇帝找不到自己的金手指,无奈之下也只有拿着前世在某点上看过的小说当法宝了。
好歹知道太监远比东林党可靠,所以首先就不能干掉老魏,至于其他的,锦衣卫,东厂西厂,他可是一样都不打算放过,能用的全给他用上!
大臣不听话,尽管杀尽管换,大明别的不多,削尖了脑袋想当官的有的是,以朱八八和朱老四杀官的力度都照样有人当官,崇祯皇帝杀几个估计也没什么问题。
现在的当务之急,首先是让王承恩那老东西和东方教主一道,先把内厂给弄起来,免得自己前之前的几任皇帝一样,死的不明不白的!
其次,还是要找几个可靠的龙腿子,弄几支能完全死忠于自己的军队,要那种让他们去死都不眨眼的。毕竟伟人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有枪才是草头王啊。
心情很不好的崇祯皇帝继续叨咕着:“导演,我好像拿错剧本了,给换一个行不……”
第四章先收买一波人心
一夜之间,崇祯皇帝简直是愁白了少年头,可惜的是,第二天的太阳还是照样升起。
想了一夜,崇祯皇帝最终还是决定弄个捋出个轻重缓急来。
要想解决掉快递李小哥和建奴,首先得有靠谱的军队,枪杆子里出政权嘛。
想要有靠谱的军队,首先得有人心和银子。
银子这事儿一时半会儿的急不来,却也不用太过于担心——自己留下魏忠贤不就是为了背黑锅和搂银子?
至于人心,说白了,按照崇祯皇帝穿越之前在穿越者培训基地学习过的教材《我要做皇帝》里面所说的就是基本盘。
而皇帝的基本盘是什么?
太监是不可能的,太监只是家奴,背黑锅搂银子什么的都没有问题,用来当基本盘就是扯蛋,天启皇帝就是栽在这上面了。
勋贵外戚也是不可能的。
杨二陛下用被自己表兄弟夺了江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勋贵是靠不住的,除非母猪都上树。
文官大臣?
原本正常历史上的崇祯皇帝用煤山的那株老歪脖子树证明了文官大臣们在操蛋的时候比勋贵还坑。
剩下的就只有百姓了。
问题是,大明的百姓也要分好多种——士、农、工、商、卒。
而且这除了士之外,剩下的属于世代相传的那种,也就是说,工匠的儿子孙子都会是工匠,士卒的儿子孙子也会是士卒,商人也是如此。
而且还有民族之分。
虽然到了崇祯皇帝的时候已经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了——得益于朱元璋所定下的诸族禁自相嫁娶令,大部分的民族都已经变成了汉人。
只是还有一个是排除在这条禁令之外的。
总之想要搞一个基本盘,也是一件让人头大的事情。
但是农民永远是最大的基数,这个肯定是没问题的。
也就是说,崇祯皇帝想要给自己搞出一个基本盘,最靠谱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拉拢农民,顺便干掉不听话的大臣和八大蝗商。
也唯有这样儿,才能成功的给大明续命——至于能续多久,只能看天意了。
待到第二天上朝,来到大殿,群臣山呼万岁的声音落下,王承恩便在一旁扯着嗓子喊道:“有本早奏,无本退朝呐”。
见群臣没有人上奏恶心自己,崇祯皇帝便对身旁的王承恩道:“王承恩,宣旨。”
王承恩躬身道:“是!”,向下瞄了一眼群臣,当即拉开圣旨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以冲龄,统承鸿业。其惟祖功宗德,惟祗服于典章;吏治民艰,将求宜于变通。朕年少。不识上古贤王治世之妙,然,朕闻之,古者圣王治世,民不加赋,而海内用足丰饶,朕虽不敏,亦心向往之。其令,天下官府衙门诸卿有司,即日起,有明一朝,永不加赋!”
王承恩的声音刚落,朝堂上的诸位“正人君子”就全都懵了。
永不加赋啊!仁政啊!
三皇五帝,谁提过,春秋战国,谁又喊过?
这才是真正的仁君啊!
朝堂上的东林大佬们觉得这才是心目中的仁君,如果永不收税就更完美了!
不枉这许多年来对于崇祯皇帝的教导!
不得不说,康麻子玩的这一手还是很能唬人的,包括后来的数不清的,可都是认为这是康麻子的仁政。
可是,这根本就是一个扯蛋的伪命题。
因为在中国,税和赋从来都是分开的。
税是用于国防开支,衙门支用以及各种地方事务和渠道开凿修葺等等。
而赋,则是用来给皇帝盖宫廷庙宇,吃喝玩乐的。
说白了,税,进的是国库,而赋,是皇帝的内帑,这玩意是不走国库,归皇帝自己花差的。
崇祯皇帝这么一道诏书下来,从实际上来讲,对大臣和地方衙门的运转,几乎没有影响!
这也是后世清敢喊永不加赋的底气所在。不然,你要他喊喊永不加税,试一试?看看那帮晋商地主豪强会不会起来把那百来万八旗兵给撕了!
现在好了,别管是东林党还是阉党,或者是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楚党、浙党一类的,都得承认崇祯这道圣旨是道不折不扣的仁政。
反正皇帝自己的钱少了关我们什么事儿?天下都是你的,你少花点儿就少花点儿好了。
于是整个大殿上的群臣都在首辅黄立极的带领下山呼万岁:“陛下仁德,泽被苍生,请奉诏书,宣布天下,使天下明知陛下仁厚爱民之意!”
崇祯心中冷笑一声后,看着底下的群臣接着道:“此诏明发天下,命锦衣卫与东厂派人宣读于百姓,使百姓咸知此事,以防下面再有小吏害民。若有人于其中上下其手,百姓可持大诰进京告状,着锦衣卫与东厂派人护卫,不得有误。”
崇祯皇帝玩了这么一手,终于可以在心底长舒一口气了,毕竟有了这道诏书打底,那些小自耕农和中小地主,会把他崇祯皇帝当成亲爹来看!不对!是比亲爹还亲的爹!
至于底层的百姓,恐怕要恨不得给他立个神主牌位,日夜叩拜了,同时,投献这种恶心的事儿也会少一些了罢?
而有了民心在手,哪怕朝堂上的“正人君子”们集体造反,相信只要崇祯皇帝能走出皇宫,来到大街上,立即就会有百姓感恩戴德的再把他送上皇位。
这一手,崇祯还是跟着汉朝的老刘家那些流氓还有穿越过去要做皇帝的刘德学的。
汉文帝动不动的就各种免田税,当年的老流氓刘邦玩这一手玩的就更溜了,不光时不时的免,还时不时的赏,告诉大家,跟劳资混是有好处的!这样一来,人家就有了自己的基本盘。
现在崇祯也玩了这么一手,只怕全大明的百姓都会成为崇祯的基本盘,有了这样强大的后盾,崇祯表示,跟朕做对的都是渣渣……
至于现在手里面没有多少钱,崇祯表示大行的天启皇帝还是有点儿家底的,而且不仅如此,等自己过段时间抄家一部分大臣之后就要来一波,估计弄个几百万两不成问题。
还有,后世的城管衙门可是个好单位,大明朝也该学习一下了——锦衣卫和东厂底下都有不少的军余。
所谓军余,基本上等同于临时工和泼皮,这些人不用来弄成城管衙门简直就是浪费!
然后,统统都给朕上街上收保护费去!尤其是青楼和酒楼,一定要大大的收。
至于他们这些人有什么后台,朕有锦衣卫和东厂在手,还用在乎这些渣渣?谁敢跳出来就让锦衣卫和东厂去查谁!保证一查一个准!查完了再抄家,这钱不就来了?
就算不够,不是还有八大蝗商呢么?这几家可是大大的有钱!晋商不够就再加上浙商徽商闽商鲁商京商什么的,这样总能够了吧?
豪商是什么?豪商无国,连能够绞死他们的绳子这些家伙都会卖,为了利润什么事儿不敢干?
所以这些豪商不就是国家养的猪?猪肥了不宰了放血,还等着他们跟八大蝗商一起把大明卖?
崇祯是搞事情搞的很开心,下面的大臣们一听,可就开心不起来了——锦衣卫和东厂这两个害人的东西,你还不裁撤掉?留着搞事情害人是吗?
只是朝堂上的大臣们虽然心中不满,可是也没有人跳出来说些什么,毕竟现在魏忠贤还没有倒台,而朝堂上又都是些老油条,都在等着有人出头。
可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傻,居然没有人跳出来反对。
群臣心里都不是很舒坦,这特么登基才一天啊陛下,您怎么就像换了个人一样呢?
原来潜邸时那个对俺们这些正人君子无比信任,对魏忠贤那些阉党又无比痛恨的信王呢?您怎么能一登基就变了呢?
毕竟昨天登基前,一切还都好好的啊?现在看您这意思还不打算裁撤掉厂卫了是不是?
不理会下面的群臣心里是怎么样的,崇祯皇帝的心里可是爽的不要不要的。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厂卫就是自己额外的一双眼睛,是手里的刀子,哪个也不能轻易就给废掉。
历史上原来的崇祯倒是让东林党的正人君子们给忽悠的废掉了东厂和锦衣卫,后果谁都知道。
甲申国难之时,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陪着,为了崇祯战死的都是一些太监,只有几个书生殉了国难,除了有限的几个大臣和勋贵眼见无路可走跟着殉国之外,大部分的勋贵和大臣们居然任凭崇祯皇帝把景阳钟敲破也没有一个进宫的!
现在好了,眼看着有了自己的大基本盘,再加强下眼睛顺便把刀子磨的锋利点儿,剩下的,就是搞定军队!
(点击下方免费阅读)
关注小编,每天有推荐,量大不愁书荒,品质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让我们共享好书!
股票配资公司排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