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条名为凯江的河流静静流淌。于德阳中江县城的流域之中,蕴藏着一处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瑰宝,它承载着三亿五千万年的地球记忆,石中绽放着永不凋零的菊花图案——这便是被誉为“石中皇后”的中江菊花石(又称中江花石),一种仅存在于凯江短短十公里河段的珍贵物产。
触摸一枚中江菊花石,指尖仿佛划过亿万年时光。据地质学家考证,早在三亿五千万年前,四川盆地曾是一片浩瀚海洋,海底珊瑚与贝类自由生长。随着地壳剧烈运动,海洋抬升为陆地,大量生物被深埋地下。历经漫长地质演变,它们逐渐化为包裹于鹅卵石中的化石,最终被凯江水冲刷而出,重现世间。
这类石头因含灰黑与浅褐色花纹,纹路宛如菊花,故得名“菊花石”。令人称奇的是,偌大的四川盆地,唯独凯江中江县城河段及东溪河下游水域才产此石。这一未解之谜,更增添了中江花石的稀有与神秘。正如当地采石人所言:“河畔浅滩藏花石,青衣布鞋觅江边。”花石散落河床、无迹可循,唯遇“有缘人”,方得精品。
在中江,关于花石的传说广为流传。其一便是:古时中江水运兴盛,小南门码头舟楫往来,船底磨去卵石表面泥沙苔藓,显露出奇异花纹。沿河居民发现后,拾石加工成工艺品,花石由此渐入百姓生活。
中江花石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天然之美,更在于经过工匠精心雕琢后所展现出的独特艺术价值。传统工艺中,工匠依花石的质地、色泽与纹理,将其打磨成花瓶、手镯、戒指、墨砚、镇纸、烟具、图章等工艺品。每一件都细腻温润、古朴典雅,别具一格。清代诗人孟佺曾赋诗赞叹:“圣迹不泯灭,凯石犹著名。光辉等琬琰,温润重连城。或见松与柏,枝干若绘城。或隐梅与竹,萧疏有余情。”
在众多花石艺人中,“涂花石”一脉尤为出众。创始人涂孝臣于1956年以花石作品在四川省工艺美术品展上获奖。其所创作的奔马、乌龟、青蛙等花石动物,形态各异、神韵灵动,广受藏家青睐。涂家后人在传承中创新,为花石动物“点睛”,令作品愈加栩栩如生。他们以花石为材,雕刻出印泥盒、笔架、砚台等物件,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堪称一绝。
作为天然图纹石,中江花石的鉴赏讲究“形、质、色、纹”四要素。石质细腻温润,纹理柔中带刚,黑白灰三色自然交融,宛如一幅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有的如山水意境——山峦雄奇间,行旅匆匆;或似蜀乡春晓,田野庙宇隐约可见。有的刻画人物情韵——陆游踏雪访友,寒梅映雪,情谊深长。还有的描绘奇诡意象——如山魈独脚而立,野逸神秘。每一枚花石,都是自然的艺术精灵,令人叹为观止。
随着多年开采与河流治理,花石资源日渐稀少,保护与传承工作愈发重要。2015年,中江县政府采购200余件花石珍品,并于中江博物馆设立专题展厅。2006年,中江花石加工工艺被列为德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来又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地文旅部门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组织传承人开展技艺传授活动。与此同时,相关文创产品的持续开发,也为这一古老艺术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
如今,漫步在凯江河畔,仍时常可见低头寻觅的花石爱好者。他们所追寻的,不仅是一枚石头,更是三亿五千万年的地球记忆、鬼斧神工的自然画卷,以及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每一枚中江花石,都在静静诉说着沧海桑田的故事,等待着它的知音。
本期话题
你见过哪些天然的珍贵石材?评论区分享~
撰文/尚大峰
编辑/梁庆责编/谢梦马艳琳审核/姜明
股票配资公司排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